近日,大博医疗发布的 2024 年年报犹如一颗春日惊雷,响炸医械圈。
大博医疗全年营收达 21.4 亿元,同比飙升 39.3%;归母净利润 3.57 亿元,同比增幅高达 505%,扣非净利润更是暴增 2603.9% 至 2.85 亿元。
这组数据不仅刷新了 2021 年集采以来的最佳业绩,更让市场惊叹:在骨科耗材价格被集采政策压制三年后,这家曾因 "业绩腰斩" 被看空的企业,究竟如何实现从谷底到巅峰的涅槃?
从上市初期的辉煌到集采冲击下的困境,再到如今的业绩逆袭,大博医疗的发展轨迹充满戏剧性。在探究其如何实现涅槃之前,让我们先回溯它那 “上市即巅峰” 的黄金时代。
大博医疗的黄金时代
(2017-2020)
2017 年,大博医疗正式登陆 A 股,此后仅用三年时间就书写了资本市场的神话。
凭借创伤、脊柱类产品的技术优势,公司市值在 2020 年 6 月达到 198 亿元峰值,股价最高触及 118.98 元 / 股,较发行价累涨 9.2 倍。
财务数据同样亮眼:从2018年到2021年,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7.72亿元、12.57亿元、15.87亿元、19.94亿元;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.71亿元、4.65亿元、6.06亿元、6.73亿元。归母净利润稳定在 6 亿元以上,并且持续保持高毛利水准,成为机构重仓的 "医疗白马"。
然而,这份风光无限的业绩并未持续太久,随着 2021 年骨科耗材集采政策的全面落地,行业价格体系被重塑,曾经的市场王者瞬间陷入至暗时刻。
集采风暴下的至暗时刻
(2021-2022)
2021年7月,河南等十二省(区、市)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(简称“河南联盟”)带量采购工作中,71家企业的20751个产品通过竞价中选,涉及大博医疗、三友医疗、威高骨科等多家A股公司。
中选产品最高降幅为95.78%,平均降幅为88.65%。
政策冲击立竿见影。大博医疗2022年营收同比暴跌 28.09% 至 15.36 亿元,归母净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 86.3%,仅剩 9221.9 万元,不足 2021 年的零头。
大博医疗的股价也随之崩盘,2022 年 10 月最低跌至 18.5 元 / 股,市值缩水超 80%,"集采依赖症" 成为贴在公司身上的标签。
在集采的寒冬中,大博医疗能否逆袭,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。
如今,大博医疗交出的亮眼财报,犹如一记强劲有力的破局之音 —— 曾经深陷集采困局的它,用远超预期的业绩增长,宣告了一场漂亮的绝地反击!
逆袭密码
三大战略支点撬动业绩反转
集采续标:从 "价格牺牲" 到 "份额收割" 的战术升级
2024 年人工关节、脊柱耗材续标谈判中,大博医疗展现出精准的政策适应能力。
集采为大博医疗提供了以量换价的机会,呈现降低价格提高供应量的趋势。
大博医疗也曾在过往年报中指出集采政策增加了公司医院的覆盖率,能够帮助公司扩宽销售渠道,来保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,由此降低获取渠道的成本,减少销售费用。
例如在河南12省集采中,国产厂家竞争激烈,进口企业如强生、史赛克等已从前五强名单中消失,以大博医疗为代表的国产企业取而代之,占据43%的市场份额。
成功续标后经销商信心恢复,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 4.42 亿元,同比增长 498.58%,为研发投入和新业务拓展提供弹药。
多元布局:从 "单极依赖" 到 "三驾马车" 的生态构建
根据2024年报披露,公司整体毛利率为68.75%,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。而面对骨科业务的不确定性,大博医疗选择通过拓展非骨科耗材品类业务,如微创外科、齿科、神经外科等,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
2024年,大博医疗所打造的第二增长曲线也迎来了全面爆发,微创外科、神经外科、齿科类产品逐步扛起营收大旗。
其中,微创外科类产品实现营业收入3.6亿元,同比增长26.5%,毛利率高达78.2%,营业收入占比达到18.7%。
出海加速:从 “试水国际” 到 “全球深耕” 的战略进阶
在国内集采重塑市场格局的同时,大博医疗将海外市场作为第二增长引擎,2024 年国际化战略取得实质性突破。凭借差异化竞争策略,公司在新兴市场与发达国家市场双线并进,海外收入达到 2.17 亿元。
公司产品已远销至澳大利亚、乌克兰、智利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,连续多年出口额在国内骨科行业排名前列。未来,大博医疗将继续深化国际化发展战略,加快海外市场的布局,提升国际市场份额。
集采浪潮下的行业众生相
在这场集采重塑行业格局的残酷竞争中,众多同行仍深陷价格厮杀与利润收缩的泥潭,艰难寻求破局之法。而大博医疗凭借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与高效的执行能力,不仅成功穿越行业寒冬,更在业绩表现与市场份额上实现逆势增长。
这场行业洗牌如同试金石,将大博医疗与同行间的差距逐渐拉大,其逆袭之路的含金量,在横向对比中愈发清晰可见。
春立医疗 2024 年净利润仅 1.25 亿元,同比下降 55%,国内关节业务收入因集采腰斩,虽海外收入占比达 43.8%,但难以弥补国内市场的颓势;
三友医疗处境更为艰难,2024 年净利润仅 0.11 亿元,同比暴跌 88.18%,脊柱集采导致其毛利率锐减 13 个百分点,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困境;
威高骨科尽管实现净利润 2.24 亿元,同比增长 99.22%,但仍略逊色于大博医疗的505%。
大博医疗,凭借对集采政策的精准把握和多元化战略布局,成为行业内鲜有的在 2024 年实现净利润、营收、毛利率同步增长的企业。
这场始于 2021 年的集采大考,最终成为大博医疗的成人礼。
据悉,厦门恩加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于昨日成立,在股东信息中可看到大博医疗持股85%,为最大股东,后续大博医疗有何新动向,值得市场期待!
大博医疗这场震撼行业的逆风翻盘,恰似一部鲜活的商业启示录:它将政策寒潮淬炼成创新引擎,把单一业务的危局重构为多元增长的版图。
作为国产骨科领域的领军者,这家企业用三年蛰伏与突破印证了一个真理 —— 真正的行业强者,从不在逆境中退缩,而是以破局者的姿态,在政策与市场的风暴中心,重塑属于自己的商业新秩序。